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12章(1 / 2)





  有教无类,最早便是孔子提出的。

  儒家内在信心就是仁义道德,四书五经正好安抚四方蛮夷们未“开化”的心。

  科举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朝廷每年招收的名额就那么多,很多在中原落第的儒生一咬牙,在宣义司登个记,领个宣义掾的官衔,一头扎入西域、高原、辽东、南疆等地。

  稍微努努力,就能混个一官半职,几年之后做出政绩,中原会优先升迁,调入内地为官。

  这为寒门庶族打开了另一条通道。

  虽然开了科举,但士族豪强子弟自幼读书习武,还有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朝廷的动向和心思他们了如指掌,往往能猜中朝廷取仕的内在逻辑,科举的优先权依旧掌握在他们手中。

  寒门庶族子弟一半的心思要用在生存上,科举不仅需要苦读,还要一定的眼界,这方面寒门子弟自然落入下乘。

  边地苦寒,士族子弟不太看的上,宁愿在内地熬着、卷着。

  而其实越是苦寒的地方,越是锻炼人。

  寒门庶族子弟去了,能飞快成长,也容易出政绩,被上面看到。

  杨峥是力所能及的让所有底层有志之士都有向上的通道。

  绝对的公平做不到,至少要相对公平。

  第九百三十二章 上策

  文鸯大军进入大宛,引起了一阵轰动。

  装备之精良,士卒之精锐,军容之鼎盛,堪称三百年来中亚之最。

  这跟草原上骑上一匹瘦马左手一把破刀右手一把破弓的控弦之士形成了鲜明对比。

  秦人威武挺拔的身躯、高大健壮的战马,给大宛百姓留下了深刻映像。

  这时代人的身体素质其实普遍不如中原。

  汉末时候,关羽、吕布、诸葛亮都是一米八以上。

  能进入中军的无疑是各地的壮士勇士,平均身高也到了一米七左右,良家子、青营子弟自幼营养充足,自然比寻常人高一些。

  游牧的产出绝对比不上农耕,只能作为农耕的补充。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游牧能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源,历史上大概就不会出现农耕文明了。

  中亚的耕种技术明显不如中原,比较粗放。

  而且大多种植经济作物——蒲陶,酿出的蒲陶酒在中原是抢手货。

  贵人老爷们自然愿意多种蒲陶。

  平民百姓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遇上战乱和天灾,往往能毁灭一个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