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第36节(2 / 2)


  “我们厂里今年打算更换一批设备,采购六台k64自动换梭丝织机,如果你们要买的话,可以增加一台,但得你们公社打报告,毕竟这也算是厂里的重要设备和资产。”任厂长说道。

  宋书玉头痛,恨不得一下子到80年以后,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得打报告,效率真的是慢死了。

  她说:“任厂长,我能问问,这机器大概什么时候能买回来吗?”

  任厂长估算了一下:“国庆节之前应该能运回来。”

  宋书玉……

  这还有差不多半年时间,就算她能等,公社那边也等不了啊。

  宋书玉无奈地说:“任厂长,你们淘汰的机器能卖给我们吗?”

  任厂长瞥了她一眼:“小宋,我们厂里淘汰的是62年采购的k61型简易自动换梭丝织机,现在出现了很严重的故障,三天两头坏,厂里师傅也没办法,因此才被淘汰。你是老爷子带来的,我不想坑你,你们大队没有技术员,这些东西买回去很可能就是废铁一堆。”

  这不是没办法吗?

  要是有法子,谁不想买新的,谁想买个十几年的老古董。

  宋书玉点头:“谢谢任厂长,我能问问k61织机多少钱一台吗?”

  “你若是要就两百块一台。”任厂长想了想还是劝她,“小宋,这机器要是能用,我们厂子肯定不会花钱采购新机器。”

  两百块,买台新的怎么也要几千吧?

  宋书玉可耻的心动了。

  她咽了咽口水说:“任厂长,能让我看看废弃的机器吗?”

  任厂长安排了一个技术员带她去看机器。

  破是真破,机器上绿色的油漆都掉光了,不过看得出来技术人员很爱惜,经常上油,机器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锈迹,从外表来看还好。

  技术员看她一个小姑娘,怕她不懂,好心地跟她讲解了这几台机器的故障,有的是卡带,有的是织出来的布不均匀,更多的是突然就停了,检修好用不了两天又坏,非常耽误功夫。

  宋书玉没接触过这种老式的织布机。

  上辈子她去参观一家纺织厂的机器时,对方用的是从国外进口的箭杆织机,效率非常高,后来更是发展出了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片梭织机等诸多类型,更复杂更先进。

  不过老式的织布机虽然效率不如后者,但也有个优点,那就是相对更简单一些。

  宋书玉还是不想放弃,她决定研究研究,问对方要了k61机器的说明书,准备拿回去找谢铮这个学霸试试。

  谢铮看了说明书后很感兴趣,仔细研读了一番,对宋书玉说:“织布机主要是由梳理机、绞纱机、络织机等几块主要的部件组成,其中……”

  宋书玉听得头晕脑花,举起手:“打住,这个你能修吗?”

  谢铮也不确定:“不好说,毕竟说明书跟实际操作还有差距,我得去纺织厂看看才能确定。”

  “那你明天就去,你手里的活我替了。”宋书玉毫不犹豫地把他推了出去,“谢同志,咱们大队能不能花两百块就买到一台织布机就靠你了。”

  任重而道远的谢铮:“我尽量。”

  第二天下午,宋书玉正在跟宋建国讨论建房子的事,鲁斌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老远就大喊:“书玉姐,书玉姐,阿铮让我来通知你,他要在纺织厂住几天,让你们别担心。”

  宋书玉错愕,不是说去看看吗?怎么不回来了。

  不过谢铮现在还留在纺织厂,说明这事还有希望,算是好事。

  她谢过了鲁斌,继续跟宋建国商量建房子的事。

  他们初步准备建六间房子,每间面积至少在五六十平米以上,其中一间做仓库,一间放织布机,一间放染色机,一间放缝纫机,一间做办公室,还有一间备用。

  建房子的事由宋建国监督,宋书玉则带着几名民兵骑车到处收购棉花。

  这都过完年,冬天都过去了,家里有棉花的不多。他们这么做主要是给服装厂打个广告,让大家知道服装厂长期收购棉花,以便于大家趁着春天多种些棉花。

  听说长期收购,价格还比收花站便宜,果然种棉花的人多了起来。

  在本公社转了一圈后,宋书玉又去相邻的两个公社转悠了一圈。

  等房子的地基打起来时,他们已经收购了一千多斤棉花。

  这时候,谢铮也回来了,他不但带回来了两台织布机,还带回来了一台染色机,都是纺织厂淘汰的,很旧了。

  两辆拖拉机拉着两大台机器回来,顿时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男女老少纷纷跑来看热闹。

  不到一天的时间,全大队的人都知道,他们大队要建服装厂了。

  自家大队建的厂,肯定优先选自己人,社员们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纷纷打听招工计划,但大队干部们却一点风声都没透露,只是加快了建房子的步伐。

  宋书玉对谢铮一口气带回来三台机器很高兴,私底下询问他修好了能用多久。

  谢铮实话实说:“这些机器效率不高,而且以后很可能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故障,只能做个过渡。”

  宋书玉明白了,还是得买新的,这个钱省不了。

  她观察了一下村民们种棉花的热情。

  大家发现要建厂后,自然不怕棉花卖不出去了,很多人都开始在自家院子边上,田埂上,山坡上种棉花。再加上其他公社也会种棉花,到时候他们可以骑着车子挨个公社的收,所以完全有能力添置新的机器。

  于是宋书玉去公社找了杨书记说明了情况,向上面打报告,申请购买一台新的织布机和染色机。

  大队的建厂如火如荼,宋家再次成为全大队的焦点,天天都有人上门攀交情,就希望能弄个进厂的名额。

  赵家做买卖最近也比较顺畅,三月就挣了快一百。

  齐春丽本来看宋书玉已经不怎么出去摆摊,还以为她没布料消停了,哪晓得宋书玉不知不觉搞了这么大一出,瞬间又成了全大队的焦点,将他们做的那点小买卖顿时衬得毫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