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24章户部财政下(1 / 2)





  清国户部,掌管钱粮和人口,名副其实的国家物质基础,所以尽管不显山不露水,却是国家最基础最重要的部门。拜了户部尚书,康熙急不可耐,立即询问曹继武的具体计划。

  财富的源泉在于生产,就农耕文明而言,生产的重点,在于人口和土地。

  明国末年,人口过万万。二十多年的战乱,人口虽然死亡了数千万,但就目前,依据前任尚书索图的普查,清国仍然有八千余万人口。

  如此众多的人口,除了北宋和明国,在华夏历史上,超出包括汉唐在内的任何一个朝代。所以目前,清国根本不缺人口。

  据明国户部的存档,全国共有土地大约一万万亩,其中水田六千余万亩,旱田四千余万亩。

  汝宁府横跨淮水两岸,水田旱田具备。据曹继武在此任职的经验,水和肥全部充足的良田,水田亩均稻谷四百斤,旱田亩均小麦三百五十斤。

  照此计算,全国粮食产量的极限,稻谷两百四十万万斤,小麦一百四十万斤,总共三百八十万万斤。

  一个普通百姓,一日三餐要吃饱,大约需要三斤粮食,一年大约需要一千一百斤。全国一年的粮食,只能保证三千八百万人口吃饱。照此推算,清国目前有五千两百万人口,处于多余的位置。

  此番话一出,康熙是极为震惊:“仗都打了二十多年,我大清竟然还有这么多余人,老师太不可思议了吧!”

  曹继武叹了口气:“全国的土地就这么多,粮食产量的极限,也就这么多。因此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

  佟国纲也觉得不可思议:“你这观点太妖,如果传扬出去,你们汉人,还不把你给骂死才怪!”

  曹继武连连摇头,很是无奈:“刚才的论述,处于理想状态,没有涉及其他条件。一旦发生水旱蝗灾,粮食的产量,至少要减少一半。”

  佟国纲连连摇头:“你这算法,以偏概全,京城的士大夫那么多,我却很少看见他们吃粮食。”

  这个佟国纲,只知道打仗杀人,对于民生经济全是白脖。不过康熙也是白脖,疑惑地看着曹继武。

  这一对甥舅,真是让人无语。曹继武暗自叹息一声,继续分析:

  农耕文明,农民处于底层,士大夫处于高层。高层通过政权,掌控着粮食资源,所以他们根本不缺粮食。

  物以稀为贵,不缺就不贵。所以士大夫阶层吃粮,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吃出情调,比如酒、糕点、面筋等等深度加工的粮食。

  就比如酒,粮食一旦深度加工,就需要更多的人力,烧火、架锅、保温、过虑、蒸馏等等技术环节。如此一番加工下来,一斤粮食最多一斤酒,剩下大多数酒糟,没人会去吃,只能拿去喂猪。

  而且在此过程中的人力,不能再去生产粮食,却是要吃饭的。一个百姓一天三斤粮食,酒成至少需要三天。所以一斤酒出产,至少需要十斤粮食支撑。

  所以一个百姓,一天三斤粮食,基本吃饱。而一个士大夫,一天消耗的粮食,三十斤都不止。

  所以士大夫那叫生活,享受的是个情调。而老百姓那叫生存,奔波的是个劳苦。

  甥舅二人,这次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内心深深地被震撼。

  过了良久,康熙的脸色,仍然是不可思议:“照老师的说法,我大清八千万人口,至少有五千万废人?”

  曹继武点了点头。

  全国的土地,一年的粮食产量,只能保证三千万人吃饱。多出的五千万人,必须争抢粮食。物质基础,最重要的粮食资源,不足以支撑八千万人口,所以目前的清国,处于饥饿水平。饿着肚子的国民,自然没什么动力可言。

  儒家的经典,为了黎民百姓的口号,一直根深蒂固。清国如此多的废人,这该怎么办啊?

  熟读圣人经典的康熙,心里很不好受:“听说南方还有许多土地,还可以再开发。如此一来,岂不能养活更多的百姓?”

  曹继武摇头:“大元中国,几乎统一了整个东亚。经过四百多年的历程,能够开发的土地,已经没有了。所以目前的一万万亩土地,已经是东亚可耕种土地的极限。而且按照荷兰人的标准,目前南方的许多山间水田,属于无用之地。东亚真正称得上良田的,据他们估算,只有六千余万亩。”

  康熙吃了一惊:“荷兰人?”

  曹继武点头:“南方的许多田地,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山林密布,道路不便,放水困难,开发成本太高,属于得不偿失的土地类型。如果是荷兰人,根本就看不上。”

  佟国纲不以为然:“听说这个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不是经商的嘛,怎么扯到种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