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61章阳江风月二(1 / 2)





  阳江秋月,榕塘凉水,小曦初消。白波碧荷青石,眼相望,红豆殷殷。踌躇相对无言,堵千思万绪。苍山洱海难为誓,彩云之南不消愁。自古相思难却苦,从来恩爱多楚酸。

  此时郎寻何处?水月洞,山好水美。明晨酒醒,定是抽肠牵肚难安。风情万种又如何?谁人肯知晓?(雨霖铃)

  圆润,甜美而清晰的声音,就像清江的涟漪,一阵一阵,在竹林中轻轻传开,一波一波,震荡着路人的心扉。

  沈婷婷和佟君兰,从未听过这么好听的曲子,忙问曹继武是什么乐器。

  曹继武精通中原乐器,东洋乐器和西洋乐器也有所了解,对于乐器来说,可谓是学贯中西。但无论曹继武怎么想,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凑出如此甜润而美妙的声音。

  沈婷婷和佟君兰想去看看,到底是谁,在用什么乐器奏乐,于是催促曹继武加快脚步。

  但曹继武精通音律,听出了对方浓浓的相思之意,加上自己技痒,于是从腰后拔出竹笛,与对方和音。

  榕江漓水,青竹红荷,白云轻飞。隐山狮子清秀,欲穷处,象峰葱葱。摇橹飞舟莫停,饱千奇竞秀。莫愁滇海不为融,天南海北各一方。金乌玉兔皆有属,难舍难分又如何?

  思浓情满难却?秋月圆,清辉渐减。初弦即来,又是周而复始轮回。枉费相思一片苦,病江湖逍遥?(雨霖铃)

  阳江缓缓流淌,塘水澄澈如镜,青竹滴翠,倒映水中,随着波纹轻轻晃动。曹继武三人,沿着江边青石路,循声而至。

  转过竹林,行至一洼清水之滨,一个靓丽的倒影,忽然映入三人眼帘。顺影寻人,在洼边青石上,坐着一个身材无比曼妙的苗装少女。少女满面愁容,双手持一葫芦形管乐吹奏,甜美而圆润的声音,慢慢淌出,沈婷婷和佟君兰几乎要陶醉了。

  少女忽觉有人靠近,转头寻探。见是曹继武,她突然愁容顿消,从高高的青石上,一跃而下,极其兴奋地喊叫:“继武哥哥!”

  沈婷婷和佟君兰眼都绿了,因为少女一头扑进了曹继武怀里。

  过了一会儿,超级的兴奋劲,渐渐趋于平缓,少女突然察觉到佟君兰和沈婷婷的存在,急忙放开了曹继武,粉白的笑脸,一下子就红了。

  沈婷婷撅了撅嘴,打了曹继武一下:“她是谁?”

  曹继武尴尬地摇了摇头,其实他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但当日七星岩旁,二人确实也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二女见曹继武躲闪的眼神,早猜出了少女和他的关系。佟君兰狠瞪着曹继武,曹继武吓了一跳。

  然而接下来佟君兰没有发怒,而是面带笑容,声音温柔体贴:“夫君,这妹子一定是想见你一面。”

  这句话柔中带刚,即提醒了曹继武和自己的夫妻关系,又将这种关系,明确告诉了少女,警告她不要做第三者。同时也给曹继武创造了解除尴尬的台阶。

  曹继武多乖巧的人,闻言急忙点头。

  少女听懂了佟君兰的话外之意,伤心地低下了头。

  沈婷婷乖巧,上前一步:“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沐云翾,别人都叫我翾翾。”沐云翾的声音,极为轻微,满脸都是红晕,脑袋几乎埋进了秀装之中。

  沈婷婷忍不住赞道:“翾翾,真是好听的名字!”

  佟君兰微微一笑,捶了一下曹继武:“这名字对夫君来说,比那甜美的曲子还要甜美。”

  曹继武嘻嘻傻笑:“曲美,人更美!”

  佟君兰闻言,哼了一声,一拳带着愠切打了过去。而沐云翾听了曹继武的话,掩饰不住高兴的表情。

  佟君兰见状,上前拉住沐云翾的手,一脸笑盈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日见妹子如此靓丽,如果我是夫君,也会情不自禁地稀罕你。”

  沐云翾害羞,沈婷婷嘻嘻而笑,于是要她教吹曲子。而这也正好解除了沐云翾的尴尬。

  沐云翾手里的葫芦形乐器,名叫葫芦丝,滇南苗域特有的民族乐器。怪不得三人都没见过,沐云翾极其认真地讲解。

  刚说到兴处,忽然一只桂木雕花画舫,从阳塘飞驰而来。

  原来是二金听到曹继武的笛声,所以赶来汇合。

  船头翘首以待的东娥和孔四祯,沈婷婷一眼就看见了,于是捶了曹继武一拳,两分惊喜,三分愠色,五分调侃:“又来了两个!”

  佟君兰也俏骂曹继武花心萝卜。沐云翾百年世家出身,聪明伶俐,从三人的话语中,也猜到了东娥、孔四祯和曹继武的关系。

  双方见了面,一行人乘舟畅游阳塘。有二金这两个没皮没脸的家伙,场面自然不会冷清。

  佟君兰、东娥和孔四祯皆出身辽东,白水黑山孕育天然,热情奔放。沈婷婷小家碧玉,但在南国呆久了,又很长时间接触西洋人,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等汉人的陋俗礼仪,也被清洗的差不多了。沐云翾家在云南,自然熏染当地自由洒脱的苗风。

  因此一群人很快打成了一片,嗨得天翻地覆。

  三兄弟大呼小叫,荡舟泼水,戏耍五个大美女。他们的行为,过于放浪形骸,加之三兄弟的服饰,相当的怪异,又显得格外醒目。岸边的人群,纷纷议论,有的说是妖,有的说是怪,有的说是魔。总之,众说纷纭,都是瞎说,没有谁能整明白是怎么回事。

  人群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神汉巫婆们,竟然把这件事,当成了天降大灾之兆,闹得人心惶惶,很快传到了官府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