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如意娘第11节(2 / 2)


  二郎当然知道这个“幼学馆”是怎么回事——毕竟在国子学内开幼学馆,选拔九到十三岁的世家少年入学就读的主意还是他给天子出的。说是专门为了如意,在他这里倒也没差错。

  看如意的模样,想必在幼学馆里她过得相当顺心。二郎忽就有些不仗义——如今他一人独对徐茂和范融两个师父,虽说功课进展更快,但总觉着没有和如意一起学习时那么丰富有趣了。可不和他一起学习,怎么如意反而过得更快活了。

  想到如意质问他何以不同朋友交游,二郎便问,“……莫非你已经交到朋友了?”

  如意道,“人我都还没有认全呢。不过我确实不是孤身一人,”她便抿了唇,眉眼弯弯的向二郎夸耀,“三姐姐听说我去国子学读书,也央求了阿爹和张娘娘,如今她同我一起去幼学馆上学。舅舅家三哥哥也在,三哥哥十分照顾我。他一同我说话,馆里所有人就都聚过来了——你还记着三哥哥吧,年初舅舅从徐州回来时,曾带他入宫觐见过。”

  二郎心想:你同舅舅家三表哥一起上学又怎样,我还同舅舅一起上学呢!

  但还是郁卒的应道,“见过。”

  他这位表哥名叫徐仪,年长他四岁,今年才止十二岁。

  二郎身旁同龄人不多,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比较的对象——他的长兄萧怀猷自幼才思敏捷、文采斐然,朝野上下多有赞美之声。就他阿爹的说法,朝臣的说辞虽多溢美,但他阿兄确实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二郎以萧怀猷为标的,暗暗觉着天下的“佼佼者”也不过如此。仁不足以抚民,威不足以驭下。也许文采辞章胜过他,可还不至于让二郎心生敬意。

  但就在二郎对出阁后所阅览的人事隐隐感到失望的时候,徐仪随父亲回朝了。

  作者有话要说:  前面写的不满意,推翻重来。我接着写下一章去

  ☆、第十四章

  二郎犹记得,那日徐仪跟随父亲前来华林苑里赴宴。虽是天子为北疆归来的臣僚接风洗尘,姗姗来迟的那个也必然是天子——二郎和徐思、如意跟随天子来到华林苑时,徐茂、徐仪父子已等待多时。

  正当江南天气回暖的时节,水面初平,浅草成茵,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徐仪身在御苑里等待天子驾临,心却悠然憩息在这风景之中。内侍唱禀天子驾到时,他正远望黄莺穿林而过,闻声淡定的收回心神。目光不经意扫过如意和二郎,他便不失礼节的一笑。

  ——这是一个同二郎、同萧怀猷,甚至同二郎平日所见的世家子弟全都截然不同的少年。

  他并非不聪明,也并非清静无求,他只是君子坦荡荡,无怖亦无忧。

  而随后徐仪在天子跟前的应答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文思敏捷并不下于大皇子萧怀猷,更难得的是精通骑射武艺,六年来他的父亲执掌徐州,他只是跟随在侧,便能说清徐州上下的局面、历年所经历之战事。思维之清晰敏捷,并不逊于成人。

  这是一个天之骄子。有同二郎截然相反的性情和家教,还有不相上下的洞察力。

  几乎在看到这个表哥的第一眼,二郎便意识到,这才是同龄人中真正的“佼佼者”。

  而至少在所见之世面和所习之武艺上,徐仪在他之上。

  二郎自恃聪明的活到七岁,终于遇到了一个让他意识到人外有人的少年。难免就起了些争胜之心。

  结果最该站在他这一边的如意,竟然又临阵跳反了。

  二郎不由就有些气闷,觉着他阿爹所说“女生外向”四字评价,真是太真知灼见了!

  不过,他大致也猜得到徐仪为何要进幼学馆,不至于当真就不许如意同徐仪往来。只负气的叮咛,“既然三表哥也在,便好好上学吧。”

  他想如意也不至于让人欺负了,毕竟如意是他都欺负不了的人。可为了万全起见,还是该往幼学馆安排个耳目,替他留意着才好。

  第十四章

  徐仪进幼学馆没有任何其他理由,就是为了如意。

  他同如意的婚事是两家长辈早就商议好了的,天子也已经默许,并不存在什么变数。徐家所有人都知道,徐仪日后是要尚公主的,徐仪自己也心知肚明。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家人不会挂在口边,徐仪自己也很少去想。毕竟一日之中有那么多事要处置呢,徐仪也还不到儿女情长的年纪。

  但是一别六七年之后再回到京城,昔日懵懂幼童俱都长成性格鲜明的少年少女,过不了几年就要真正开始谈婚论嫁了,徐家人也就不能不留神操心一番——如意的性情究竟长成什么样了?

  郗氏自认,当年同小姑的约定她并没有辜负,她的儿子确实长成了一个值得托付的良人。

  就是不知如意有没有长成一个幽娴淑女。

  郗氏正想着何时去宫中探望徐思,顺便仔细看一看她未来的儿媳妇,结果徐思往家里送了个信儿——她打算送如意去国子学读书。

  郗氏的心情相当复杂。

  徐思送信儿来根本就不是商议,而是通知。郗氏甚至可以相见她家小姑将整件事筹备周全之后,忽然想起来——啊呀,这可不止是她女儿,还是徐家的儿媳妇呢。还是送信告知一声吧。

  徐思恐怕压根就不觉着这安排有任何不妥之处,就算意识到男扮女装去国子学求学读书一事背礼逆俗,也觉着徐家必定不是迂腐拘泥之辈,根本不会在意这件事。故而就只知会一声罢了。

  但是郗氏很在意,她有些不痛快。

  其实世家大族常将女儿同儿子一般教养,家中子女同窗共学并非奇事,甚至还有许多人家女儿的才华胜过儿子。但是这些男女同窗,大多限制在族内。就算不是族内,也多在名儒之家,外族子弟慕名前去求学时才会发生,也都在师长的监管之下。

  像徐思这样,直接将女儿扮作男装送出家去,同男儿一道起居学习的,简直草率得惊世骇俗。

  ——郗氏并不是不信任徐思对女儿的教导。

  但是同窗求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朝夕共处啊!万一相处久了滋生出什么私情来……

  郗氏便对徐茂道,“让老三也去国子学读书吧。专心读几年书,结交一些朋友,也顺便照应一下如意。”

  徐茂:……

  等徐仪知道,她阿娘非要让他去国子学读书竟是为了看住媳妇儿时,深深觉着自己应该不是亲生的。

  然而徐仪的出现,却令国子学的气象为之一新。

  在徐仪出现之前,国子学中也有不少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毕竟天子也有自己打天下的班底,且一直着力提拔寒门士子,朝中有不少军旅和寒门出身的重臣——但真正的高门世家子弟,却一个也无。

  而徐茂身居高位,久负盛名,在世家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东海徐家也是“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名门望族。何况徐家不止文学传家,还有家学渊源,祖上曾先后有人师从郑康成和杜武库,出过数位名儒。

  这样的人家却将族中子弟送入国子学读书。